3月5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。从报告的内容看,这份报告既充分表明了本届政府“改革创新、求真务实、注重民生”的工作态度,也体现了“稳”、“准”、“狠”、“实”的李氏风格。
“稳”不仅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,还体现于经济增长目标的可控性和经济引擎的新部署。“准”主要体现在战略设计的合规律性和政策措施的精准性。“狠”不仅体现在背水一战的气概、破除改革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的态度,还体现于化解民众不满、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。“实”不仅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务实态度,还体现于用具体的目标和可评估的数据代替空洞的口号,用事实说话、用数据说话。
对近几年我国政府和理论界一直热烈讨论的“新型城镇化”问题,政府工作报告以672字的独立篇幅予以关注,并提出了解决“三个1亿人”的目标: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,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,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。这一目标是在2013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提出的,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是到2020年。
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这一目标,马上引起了各方人士的热烈反应。这一目标的提出背景和依据是什么?核心指向是什么?将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深入研究。分析认为,这“三个1亿人”的目标分别指向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和质量的三大问题:城乡二元结构问题、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。
一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,推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
所谓城乡二元结构,即是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农村并存的状态。理论研究中一般用城镇(市)化率来表达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状况。
改革开放30多年来,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,由1978年的17.92%提升到2013年的53.7%。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.72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7.31亿人,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绩。
在看到成绩同时,也应深刻认识到城镇化存在的问题。以2013年数据为例,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53.7%,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.7%左右,也即在2013年仍有2.89亿人处于“